Thursday, 28 April 2016
乌雪之行:蝴蝶兰的世界-这些花真的都是真的
吃了午餐后,我们就接着往下一个目的地去,美丽得超不真实的蝴蝶兰兰花园。
这个兰花园是由一位帅帅的老板叶先生经营,主要培育种植商业用途的蝴蝶兰。
兰花又称胡姬花,就是我们说的orchid啦,常被人当作高洁典雅的象征,华人更把兰花和梅、助、菊一起共称”四君子“。我觉得兰花特别的地方在于它需要得不多,甚至不长在泥土上,但它的花期却很长,照顾得好的兰花甚至可以盛开四五个月都不凋谢,不麻烦却美艳动人。
要是有这样的美女,真不错。
Wednesday, 27 April 2016
乌雪之行:“一巴掌”旺记 -只卖5道菜的餐厅
乌雪之行的午餐,导游德铭先生与荣盛先生带我们来到一家名字很有趣的餐厅,它叫做“一巴掌”,为什么有这个好像要打人的名字呢?是因为这家餐厅只卖五道菜,一只手掌数得完,有咖喱鱼头、瓦煲生奶虾、东坡肉、炒菜和没在照片里的肉骨茶。
也不知道是心情太好还是走了一上午胃口大开,这一餐真的可以说是2016年以来我吃过最好吃的一餐;没吃前还担心咖喱与肉骨茶撞味,肉骨茶配东坡肉会太腻,吃了后我只想大声叫:“老板!加饭!”。
Tuesday, 26 April 2016
乌雪之行:有机帝王番石榴园-只请不卖的味道
乌雪之行的第二站,我们去到一个有机的番石榴园,那里种的番石榴有个很霸气的名字,叫做“帝王”番石榴。据说原苗是园主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送的,园主花了好一番心思与其他品种接枝,才种出这一园的树。
先说外形,之所以叫帝王番石榴,是因为它的外形较为巨大,平均一颗果实都会超过1公斤,据说最高记录为一颗2.6公斤。再说滋味,这种巨大的番石榴质感却无比细致,外皮的部分不涩糙,果肉香甜且没有渣渣。最后说说健康效应,根据导游的介绍说这番石榴有丰富的维他命(一颗为奇异果的几倍)和纤维,和普通的番石榴相反的是这帝王番石榴能帮助消化,即使排泄系统不好也能吃,当然这是导游说的,我只知道它的滋味的确是好。
这果园背山面水,里面还住了几只我最爱的狗狗,最让我欣赏尊敬的是一走进果园即可闻到阵阵的鸡屎味,还可见多桶有机自制肥料。他们不说我不知,原来番石榴又叫“鸡屎果”,一点要以真鸡屎施肥才会种得好。(别怕,这果园不臭也不脏,我觉得更像“原始”。)
Monday, 25 April 2016
乌雪之行:瑞麟饼家 -手工福建麻蓼与蓼花
上星期六跟着走街的团去了乌雪一游,由两个在地导游德铭大哥和荣盛大哥全程盛情招待,让我体验到了乌雪的独特人情味。
到了乌雪后,第一站我们去了峇冬加里新村(Batang Kali),参观了瑞麟饼家的手工麻蓼(Mua Lao)制作。所谓的麻蓼与蓼花,不是什么双簧相声演员的名字,据说它们是一种福建人嫁娶必备的传统礼饼。不同地方的福建人把它们称做不同的名字,除了麻蓼与蓼花,还叫麻筒、麻芝、麻桑、麻粩或米粩等,单从名字看,就知这礼饼和芝麻一定有关系。
这麻蓼的制作过程非常的复杂,由准备原料起到制作完毕最少需要七天的时间,工序多到我听得头都爆,最难得得是这家瑞麟饼家仍然坚持着传统手作的方式,甚至还在用材火蒸糯米,不厌其烦的做着于我像是艺术的礼饼。
随行有位先生说,福建人会把这制作复杂的麻蓼作为喜饼,意味着他们的女儿从小到大养得也非常不简单,里面包含着父母层层的祝福。我不懂这理由是不是有根据,但看着一根根的漂亮的麻蓼,的确会被感动。
这篇写得很长,因为制作麻蓼的工序实在很复杂。
Sunday, 17 April 2016
Rojak SS15 @ Subang Jaya 我喜爱了八年的味道
之前我曾经住在Sunway一阵子,那个时候最喜欢去吃的食物有几样,其中一个就是这个在SS15的路边摊印度Rojak。后来搬离Sunway回到沙登,虽然沙登美食也不少,但实在会非常想念这个站在路边吃的Rojak。因为懒惰开车,所以好久都没吃到这它了,这天到Sunway见一位朋友,最开心的竟然是可以“顺路”去光顾这档Rojak,八年了,它的美味依旧。
这个档子在SS15的一条大路旁,远远就会看到长长的人龙,上午约12点开始营业直到傍晚六七点(或卖完为止),无论何时去都是那么多人在排队。有些排队美食可能网络风潮热一阵,但一档食物卖了20年还是人龙依旧,就不是名气那么简单了。
虽然人龙很长,但等待的时间往往不会太久,而且其实我挺享受在那排队的时光,或许只有在马来西亚会看见这样的情景,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档子,不同种族、年龄、阶层的人一起排队啦;有穿短裤拖鞋的,有西装笔挺或拿名牌包的,有包着头巾的,有抱着小孩的,还会看见上了年纪的夫妻手拖着手一起排队。无论是谁都乖乖的排队(虽然我不懂某夫妇如果来,他们会不会排队啦),可能只有美食才有这种力量,把不同的人都聚在一起。
Tuesday, 12 April 2016
简单厨房:蚂蚁上树
对冬粉的喜爱,始于三毛,她骗她丈夫荷西开玩笑说这一根根透明好吃的东东是“雨”,因为这个描述,吃雨马上变得浪漫起来。但“雨”这个称呼倒并不是三毛想出来的;在日本,冬粉有个很美的名字,叫“春雨”。
蚂蚁上树是道川菜,有这个很好玩的名字是因为煮好后的蚂蚁上树,细小的猪肉末巴在像树纹的褐色冬粉上,看上去就像一行行的蚂蚁在树上努力往上爬。我很喜欢这道食物,但川菜总是辣,而我不太能吃辣,就自己学煮改了个不辣版的蚂蚁上树,煮法用料简单,短短的时间就煮出了让我好开心的美味冬粉。
简单厨房: 酒糟姜丝烤鸡
小时候,我最不能接受的食物就是酒糟渣,粉红色一粒粒像
酒糟渣与文东姜打成的姜细丝混合,加上盐、黄酒和少许酱
佐上以姜醋、麻油、酱油调味的冷米粉沙拉,酸甜咸香都盛
简单厨房:烤酿甜椒和花椰菜块 Roasted Stuffed Pepper & Cauliflower Nuggets
烤甜椒是其中一道我很爱吃的食物。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家家秋天时都会烤好很多甜椒以过冬,他们甚至还发明了特别的甜椒烤炉,圆圆直筒形,大小刚好放进2-3颗甜椒,烤好后甜椒还会自己掉出来,很有趣。
罗马尼亚的传统烤甜椒是以柴火烤的,烤好后要过冷水去皮,再放入玻璃罐中以橄榄油腌着。据说把玻璃瓶盖子锁紧,然后放进还有装着热水的锅子中过夜,那罐子里的甜椒放一年都不会坏。现在时代方便了,东欧超市都有在卖这种罐装甜椒,但那里的传统家庭还是会自己动手做。
以味蕾游走世界 Part 1:德国、法国、意大利
我喜欢吃,更喜欢追究人怎么吃。每一种食物文化的背后透露了各种民族背后常年堆积下来的风俗习惯。国与国之间即使国土紧密连接,可传统食物的风格可以截然迥异;从看人如何对付一天三餐这个“大事”,可以稍稍探看每种人的习性。
举个例子,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西班牙与波兰这几个中南欧国家可是紧紧相连,但只要跨个脚食物可是非常不同。
德国是爱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尤其爱喝大大杯的啤酒,食物风格偏简单方便,例如大大锅炖煮的德国猪脚,或简单、便宜又容易吃的各式德国香肠。即使是面包,德国面包走的也是厚实大件的路线,一颗面包可养活一家人一个星期;还有德国甜品种类不多,即使有也是简单直接的派等。从这里可以想象德国人的习性与在乎的事情,他们很有效率,要吃得饱做工才有力气,所以吃得都是肉,只有在德国及德意志范围的国家,我才看到过整个猪脚切都不切得摆上桌。他们性格简单,注重社会发展,不玩太多花俏的食物,但实质非常真实,就像厚重的面包。
简单厨房:超好吃的Oven Fried Chicken 烘炉“炸”鸡
我是个很爱吃炸鸡的人,但若在外吃炸鸡会担心不知店家用什么鸡和什么油,但要在家自己炸鸡嘛,我又没那么大的勇气,也不想为了一餐倒掉一大锅的油,况且基于自己实在太肥,油炸食物还是少吃。
所以当我知道可以用烤炉做出好吃的炸鸡,那简直是像中彩票一样的福音,马上就买足了材料自己试煮,结果实在让我太惊喜,烘炉弄出来的炸鸡竟然可以那么好吃!
这个食谱源自于我很喜欢的厨师Jamie Oliver,外皮酥脆而不油腻,肉质保持鲜嫩多汁,面包粉做出的皮与鸡肉之间还有那层非常像KFC炸鸡的“皮”,实在让我好开心。
Subscribe to:
Posts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