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 October 2018

遊走東南亞 Day 14: 昔卜,緬甸 - 徒步17公里走進撣邦Palaw村莊

在緬甸撣邦昔卜,我膽粗粗跑去參加了一個徒步團,在電話中沒有問清楚行程細節,臨出發前才知道原來我參加的是一個被標上“高難度”的上山配套,2天一夜的行程,第一天需走17公里上山到一個村莊,在村民家中過一夜,第二天再走14公里回到鎮上。

弄清楚行程細節的當兒,我是有點猶豫的,昨天才坐了16個小時累死了的車,體力並沒有完全恢復,聽到“爬山”就開始懷疑自己,但是好死不死那麼剛巧一位來自法國的團友在我旁邊鼓動支持,聽了她説的“Come on, let's go”,我腦一熱,就跟著去了。

結果,爬到我差點哭,但的確是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行程,尤其是村子中吃到了在緬甸吃到最好吃的食物。

昨天到達昔卜,洗了澡吃了晚餐之後,我就陷入沈沈昏迷,睡得不醒人事。因為很早睡,所以也起得早,大清早,徒步前就去逛了逛昔卜早晨市集。


撣邦的米飯都帶黏性,也不知道是不是糯米飯,吃起來像又不像,他們的飯有各種的烹調方式,可以像這樣包裹在葉子中,包成方形、尖形、三角形都有。


 也有像這樣弄成扁扁一片米餅,用炭火烤得香香,放在香蕉葉上賣。


 這個怎麼看都像我們的荷葉飯,可惜我只有一個肚子,胃不好早餐也不適合吃糯米飯,所以都沒試。

 有攤子在賣生香腸,看起來很好吃... 但老闆告訴我這要煮過才能吃。

不知名的小果實,長得像西瓜,卻很小很小。



這就是Htamin Gyin,我在娘水有吃,一種和醃豬肉一切發酵的糯米飯,滋味不錯。

 撣人也很擅長做豆腐,除了黃豆制的豆腐,他們還有以鷹嘴豆製成的豆腐,可惜我在曼德勒找了好幾間店都沒吃到鷹嘴豆豆腐...

逛的餓了,選了一個面攤吃早餐,這是讓我最搞不懂的撣族面,在緬甸為止吃了7-8碗,但是碗碗味道都不同。



好多當地人買這個黃黃色的東西,不知是什麼....

老闆娘看我嘴饞的樣子,切了一小塊請我試吃,看來貪吃真的是一種國際語言,人人都了解,黃黃的糕吃起來像鹹燕菜,帶點香菜的味道,爽口的口感,挺好吃。

好小,好小,好小的魚兒


這在撣邦很常見,顏色亮麗的摩托車後賣著各種各樣的商品,一樣樣裝在袋子中掛得整整齊齊。

逛完早市,回酒店checkout,我就前往旅行社和之前電話談好的導遊見面,準備去徒步啦!

這就是我兩天一夜的徒步導遊,他叫Win,一個撣族人,他向我們解釋撣族(Shan)和緬族(Burmese)的不同。

撣族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大約佔9%的人口,主要聚居在緬甸北部的撣邦,他們自稱為“傣”,目前東南亞共有600萬撣族人,主要分佈在泰國北部、寮國、緬甸北部與越南。這裏的“傣”和泰國的泰一樣,是“自由”的意思,在泰國,撣族人被成為“大傣”。

緬甸的撣族人説的語言不是緬甸語,是自己的撣語,聽起來和泰語比較相像,打招呼是 "Mai Shun Ka”,謝謝怎麼說我忘了。

撣族和緬族在服裝上也有不同,撣族的男士從不穿Longyi,只穿這種看起來舒服的褲子(他穿的黃色那件),他們也不會把貨物放在頭上兜售,運送貨品撣族人用的是扁擔。竹子和撣族脫不了關係,他們愛吃竹筍,用竹子建房子,蓋屋頂,用竹子編成竹笠帶在頭上。

徒步一開始是很舒服的,高原上氣候涼爽,風景優美,我們經過了好大片的稻米田,視野一片廣闊,我的心情棒噠噠,完全不知接下來等著我的挑戰。

途中Win也向我們解釋緬甸人吃的米的不同,撣族米都帶黏性,緬族米較像鬆軟的香米,還有高山米,水稻和非水稻的差別。

從他的言談中可以發現,他不是太爽緬族人....,想來也是,緬族軍政府打壓欺負撣人那麼多年,恩怨情仇比我們馬來西亞的多元種族更難去理清楚。


我的徒步團友都是身高馬大的白人,只有Win和我差不多身高,手短腳短的我大部分時間都是走在隊伍的最尾端,很努力地想要追上大隊,也是的,他們走兩步等於我的三步。

#短腳者的憂傷

 最難捱的不是體型上的差距,是連續幾天下雨後,滿是泥濘的走道,好幾段路好淹水....


開始上山的那段路,我走得非常辛苦,每一步都踩在滑溜溜的爛泥上,所穿的鞋子不適合這種路況,與其説用走,更像是在“溜”,平衡感很差的我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

最難搞的是這些爛泥黏性超高,踩上去就巴在鞋底上,越巴越大塊,最後鞋子就重得像包米,好像幾公斤那樣重,我徒手把泥土從鞋底清乾淨,沒走幾步又打回原形,試了把鞋子脫掉來走,情況也沒改善。

這17公里的路,簡直就是和泥巴的大奮戰,考驗著我的意志力,而我輸得非常徹底,好幾個點我自暴自棄的坐在泥地上完全不想再繼續下去了,幸好遇見一個很好的團友,要不是他一路鼓勵與扶持,我不可能走完這段路。

 走到半山,我已變身半個泥人。

這就是我説的那位很好的團友,他是Nacho,加泰羅尼亞人,現在進行著他的世界之旅,他看我一臉要放棄的樣子,主動走上前,把我的背包搶了過去背,還給了我他的一隻手,一路拉著我捱過那段很討人厭的泥路。

他不斷鼓勵我,告訴我我做得到,我很強大,說老實的,要不是有他的鼓勵,我應該會趴在泥巴上哭。

我知道我很軟弱。

中途經過一個村莊,我們聽下來喝茶吃點心。

Win向我們介紹撣邦村莊的基本結構,照片中的這個亭子是他們的“村神”,在開始建設一個村子之前,他們一定會選一塊風水地,立上一個石碑,結構像是Stupa,得到佛的祝福之後,才會在該處建房子,之後常常都要有僧侶在該處為村子祈福禱告。

撣邦山上大部分的村子都沒有得到電供,但所幸當地山好水好,大部分房子都有自己的水力發電機。

傳統的撣族屋子 - 整間房子從牆壁、地板到屋頂,都是用竹子作為建材,很漂亮,他們連橋都是用竹子編制而成。最強的是撣邦還有以竹子編制而成的佛像,竹子重量輕,讓佛像在動亂時期容易被居民帶著逃跑。

 休息過後,我們一行人又繼續和爛泥搏鬥,從休息站到終點還有十公里,十公里,十公里。想當然的,我又包尾。

與爛泥搏鬥很苦,辛虧只要一抬頭,看見的都是一片遼闊,有景如此,還有什麼煩惱值得讓人憂愁?



 天堂與地獄,就在低頭與抬頭之間。

一路上都是玉米田、稻田、花生田、花椰菜園... 各種各樣的農產品,撣邦果然是緬甸的糧倉。

 在爛泥中掙扎了七個小時後,終於在下午2點鐘,我們到達了歇腳的村莊,我簡直想哭。

當晚讓我們住的是一個勃路(Palaw)村莊,大約有一百戶人家,屬於較大型的村子;勃路是緬甸內另一個少數民族,說的又是不同的語言,穿著、風俗都和撣族或緬族都不同。

勃路人問好是説Khamsha,我記得因為有像韓國的Kamsahamnida,謝謝他們説的是Rak mai,緬甸有130種不同的民族,會不會說著130中不同的語言啊....



 這棵樹是一棵樹,還是幾棵生在一起的樹?

我們當晚留宿的家,簡單的建材,環境乾淨,也很寬敞,最強的是他們的淋浴真的 超 級 冷。

遲到的午餐,真不好意思,大家為了等我拖延了行程,搞到接近三點才吃午餐。團友的名字我健忘都不記得,只記得他們來自什麼國家 - (從左到右)南非、愛沙尼亞、奧地利、加泰羅尼亞、法國、南非,加上我和嚮導Win,一行八個人。

這是我們留宿家庭的“屋主”,很沈著的一位老爺爺。勃路人與撣人的傳統一樣,一個家庭中最年長的人會是屋主,無論男女,要是太太年長過丈夫,家中將會是女人作主。

他們的結合也大都是自由戀愛,很少由父母安排;Win説撣邦的人都戀愛的比較早,因為他們屋子的結構很“提倡溝通”,特意空置的屋子底層成了村子裡的人談天說笑玩鬧的地方,感情融洽自然容易愛上對方。

當天的午餐,由一位年輕的女生烹煮的家常菜,她的手藝非常好,在村子裡吃的三餐滋味應該是我在全緬甸吃到最棒的(團友也贊成)。

左到右分別是緬甸名菜茶葉沙拉,酸酸的芥菜湯,煮金瓜和番茄炒蛋。這個茶葉沙拉和我在其他地方吃的不同,沒那麼油膩,自家栽種的茶葉茶香濃郁,很棒。


 運動過後的食物總是最最最最美味的。

勃路人都在室內大廳中生火,用這個火取暖、煮水、炒菜。

吃飽午餐之後,我又舒舒服服地洗了個澡,水超級冷,但能把全身泥巴沖乾淨真是件幸福的事。

休息片刻後,Win帶著我們繞村子一圈,為我們介紹當地人的生活習俗。

照片中的是當地的手動烘烤茶葉器,把煮過的茶葉放在上面的桶中,由四個人共同操作,站在分別四個角一起轉動機器,把茶葉桿平、磨細、烘乾,收集在盤子上。這個磨茶器很好玩,因為村子裡的人都是共同作業,幾個家庭的人一起收割、處理並烘培茶葉,他們磨茶葉時每個家庭都會出一份力,所以會看見好大一群人圍著機器一起轉動。

Win手中的是撣邦特有的磅秤,他解釋怎麼用,我沒聽懂。

 村中一個廟宇修道院,緬甸真的處處都是廟。



這是撣邦傳統鼓,Win説這個鼓最高可到二米高,敲打時係在腰間,尾端拖在地上。

Win說話時手足舞蹈,樣子很可愛,他向我們解釋撣人是很喜樂的民族,他們每年10月都有大型慶典,那時音樂、舞蹈與歡樂不斷,人人都會跳兩種傳統舞蹈,一為聽起來很像華人舞獅的“鹿兒舞”,同樣是兩人一組穿著服裝採青,另一個是孔雀舞。Win向我們示範孔雀舞的舞步,果然很有趣。


 黃昏

這是勃路人的傳統服裝,顏色很亮麗,和緬族把貨物頂在頭上,或撣族用扁擔挑都不一樣,勃路人是用繩索把貨物“掛”在頭上。

頭不痛嗎?







就是這樣,一群人一起“磨茶”,還有音樂作伴,很happening。

當地小孩用拖鞋在玩的一種遊戲,感覺很像打guli,但guli變成了拖鞋。

村中散完步,回到住的地方。

他們會用曬乾的玉蜀黍心作為燃料,非常環保,燃燒時散發出甜甜的香味,幸福的氣味,我從來不知道玉蜀黍心可以燒...

晚餐時間,又是勃路姐姐準備的美味食物,左到右是煮雞肉、一種看起來像攀藤植物的菜、鷹嘴豆煲和炒絲瓜。

那碟不知名的青菜非非非常和我胃口,燙熟之後以酸柑汁與蒜米調味,我吃了好多,而其他團友則最愛那碗鷹嘴豆,別看食物份量不多,勃路姐姐見碗一空就會添加,一直加一直加,我們都吃得好飽。


好吃的晚餐,我想是因為是家常菜的原因吧?緬甸比較難找到賣家常菜的餐廳,Win説在外面不太可能吃到這樣的美食。

雖然和泥巴奮鬥非常痛苦,但有這樣的美食,一切都值得了... 我真是愛吃不要命。

明天,又要走14公里回鎮上,怎麼辦啊?


4 comments :

  1. 你好,
    請問雨季還沒結束嗎?正準備十月中前往緬甸呢!

    ReplyDelete
  2. 別擔心,緬甸沒什麼下雨,只是昔卜下了一點點,那個泥地,下一個小時大雨就夠變成泥地了....

    希望你玩的開心喔 !

    ReplyDelete
  3. 你好,
    1.請問你是從茵萊搭車到昔卜嗎?是在娘水上車嗎?車班頻繁嗎?大概的時刻表你清楚嗎?
    2.昔卜有一日健行路線嗎?可自行前往或需參加package tour?
    謝謝

    ReplyDelete
    Replies
    1. 你好
      1. 我是從茵萊湖搭巴士去曼德勒,娘水上車(茵萊就是就在娘水,除非你住湖上),然後在曼德勒轉火車去昔卜,火車景色很美,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推薦坐火車(但很久),搭巴士快很多。不肯定有沒有茵萊湖直接去昔卜的巴士,但我覺得應該沒有,路途太遠了。緬甸的巴士通常早上一趟,晚上一趟。https://myanmarbusticket.com/有資料

      2. 昔卜有一日的健行路線,從鎮上走到瀑布,經過一個村莊,早上去晚上回(4-5小時),如果有地圖+信心,可以自己走,google map上有資料,也可以參加團,不貴,去街上的BoatBoat Tour Services:問(找Lu Wun Aung Restaurant ),我參加兩天一夜只是馬幣20塊,導遊英文很好,可以問很多問題。

      有什麼問題可以在面子書上找我,那裏我回復比較快,玩得開心點 https://www.facebook.com/thegreedydog/

      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