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來到第十七天,我從彬烏倫去到緬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曼德勒是緬甸華人的主要聚集地,大量來自雲南省的中國移民移居到這裏,因為靠近緬甸古都阿瓦而被華僑稱為“瓦城”,叫著叫著變成了“華城”,可謂是緬甸的“唐人城”。
曼德勒和仰光雖然是緬甸的兩大城市,感覺卻不太相同,除了因為仰光路上沒有摩托車,而曼德勒摩托車擠滿街頭之外,也因為曼德勒有大量的中港遊客,這裏看得見掛上中文招牌的餐廳,寫著中文的指示牌,善於經商的華裔改變了曼德勒的基本經濟結構,加強了和中國的生意往來,連當地人都覺得曼德勒似乎逐漸變成了中國的衛星城,沒有仰光那一種濃烈的“緬甸”味。
離開彬烏倫之前,我去吃了之前在谷歌地圖上無意發現的“馬來西亞餐廳”。旅程中只要看見和馬來西亞有關的事物,總是忍不住去看看,是愛國還是思鄉,兩者都有吧。
這家標榜著馬來西亞的餐廳,專賣的是我很愛的 Nasi Biryani (為什麼不是Nasi Lemak啊?)。
店內有一些回教的裝飾,還有很誘人的香飯照片,我嘗試和店員/老闆説馬來文,但他們好像聽不懂,不知道這家店是不是馬來西亞人開的呢?
我叫了一碟雞肉印度香飯,飯還沒上,小菜先上了桌,看來這“馬來西亞香飯”也受到了緬甸的影響。小菜有包菜沙拉、炸蔥、蒜頭醃梅子、辣椒醬和小辣椒。
我美味的香飯上桌啦!雖然沒有用basmati米,但顏色和聞起來的味道都很不錯,好開心,店家又上了一碟黃瓜+薄荷。
嚴格來說這滋味不太像馬來西亞Nasi Biryani,燉煮雞腿有濃濃的香料味,卻不是咖喱或Rendang口味,那紅紅的辣椒醬是煮過的緬甸辣椒粉,和sambal完全沒相似點,包菜沙拉也不是我們用黃姜粉炒過的滋味,但要是不把它當作“馬來西亞Nasi Biryani”,它是好吃的,尤其是這好像還是第一次我在緬甸吃到整個的大雞腿,感覺很幸福。
這餐吃了我2700 kyat(馬幣7塊),比馬來西亞的Biryani便宜呢。
吃飽之後我就從酒店 Checkout出發去曼德勒,選擇了坐最平民的載豬車,很固執地背著我的大小背包從旅社走路2公里去到搭車地點,幸虧彬烏倫天氣不熱。
我是第一個上車的乘客,所幸的是很快整輛車就坐滿了人(真的很滿,滿到坐地上),有兩個來自比利時的外國人也和我一樣,背著大背包走路來搭載豬車,他們和我一樣覺得這樣很好玩。
70公里的車程,車費2000 kyat(馬幣5塊),夠平民吧?
經歷了兩個小時的搖晃之後,我們到達曼德勒,從山上回到平地,第一個改變就是好熱啊!怎麼那麼熱,曼德勒真的很熱。
從停車地點走路去我預定的旅社,路上看了有趣的Grab三輪車,當地叫做GrabThonebane,除了這個很有風情的先進版三輪車,曼德勒還有GrabBike,非常方便而且價格便宜。因為曼德勒市內沒有巴士,我在那裏都是用Grabbike在穿行。
來到我預定的旅社AceStar,因為只在曼德勒逗留一天,我選了一家較便宜的旅社(5美金),沒想到旅社環境還很不錯,員工也很友善,還有附早晨,真是出乎意料。
放下背包稍作休息後,我迫不及待去探索曼德勒啦!
這是我在曼德勒吃的第一道食物,一種很誘人的街邊小吃,有辣椒和原味兩種,滋味很棒,像日本的takoyaki,雖然裡面沒有章魚,口感脆脆香香。
付錢了之後才發現鍋中油的份量挺驚人,難怪那麼脆,但看在好吃的份上,不理啦!
這個小吃還有加了鳥蛋和鷹嘴豆的版本,我喜歡那個放辣椒的,吃起來很過癮。邊吃邊逛曼德勒,發現我好像比較喜歡仰光,曼德勒比較“全球化”,遊客真的很多,街頭更混亂。
城裡沒發現什麼好玩的,天氣又非常悶熱,接近四點時,我就決定去烏坪橋。
第一次在曼德勒叫GrabBike的司機,很貼心的遞了給我印有Grab字樣的頭盔。我和這個司機很有緣,我只在曼德勒逗留一天,他就載了我兩次。
曼德勒的交通挺瘋狂,比仰光更甚,因為除了汽車,這裏還有很多的機車騎士,但這樣坐在司機的後座,就是感覺很安心;緬甸人就是讓我很安心。我很喜歡被載著迎風看這個繁忙的城市,可能因為沒走路那麼熱,我開始有點喜歡上這個多彩繽紛的都市。
在馬來西亞搭Grab,我們會靠認司機的車牌,在曼德勒搭grab,你就認車牌給我看看啊!
緬甸文有自己的數字寫法,一堆符號中我只認得J是2。緬甸其他地方的車牌用的是ABC123,我去的地方中好像只有曼德勒省的車牌用上了緬文。
烏坪橋裡曼德勒市中心有段距離,大約12公里,車資有點高(5000 kyat,馬幣13塊),但我坐機車做得很爽。司機問我需不需要等我,我因為不懂會待多久而拒絕了他,後來好後悔...因為找不到車回去市內,
因為水患和養魚行業對木架造成的危害,一些地方已經用水泥加固。 |
烏坪橋 U Bein Bridge 全長1.2公里,是橫跨曼德勒省內一個大湖的木橋。這條橋於1850年建成,現今歷時近兩百年,相信是世上最長以及最古老的柚木橋。
烏坪橋曾經是附近居民非常重要的交通管道,在舊時後是穿梭兩岸唯一的途徑,現在成一個非常著名的旅遊勝地,這裏應該是我在緬甸看見最多遊客的地方,熙熙攘攘的遊客擠滿了整條橋,大家喧鬧著都想看美麗的橋上日落。
橋邊的湖水上長滿了某種浮萍植物,遠遠可以看見滿是建築物的曼德勒市和群山。在烏坪橋除了看日落,最熱門的活動應該是坐船了。
發現有人到烏坪橋坐船拍婚紗照呢!
除了新郎新娘,尼姑也搭船,他們還有智能手機和DSLR呢。
雖然當天雲層太厚,看不見美麗的鹹蛋黃日落,但有個這對新人,這片景色也變得浪漫起來。
橋上滿滿都是人, 湖上也滿滿都是人....
我一直走到差不多3/4的地方,看見天色漸暗,坐在木板上來休息。
就在休息的當兒,我遇見了這四位很可愛的小女生,其中一位主打和我交談,,他們告訴我他們是附近大學法律系的一年級學生。他們在橋上買了幾把小雨傘用以紀念彼此的友情,把多餘的一把送了給我,也就是我手上握著藍色的那把。
有趣的是他們都來自緬甸東西南北不同的省份,完全不同的背景,身為不同的種族,因為來到曼德勒求學而聚到了一起,成就了這份單純並真摯的情誼。
緬甸有七個邦,每個邦由七大少數民族的族名為名,即為克欽、克雅、克倫、欽、孟、若開與撣,除了主要的緬族(Burmese),還有以上的七種少許民族之外,緬甸還有少部分的華人、印度人與其他少數民族,據統計共有130種不同的族群一起生活在這篇土地上。
八種主要的民族住在各自的邦,說著不同的語言,飲食、衣著與生活習慣都有差異。我在昔卜徒步的嚮導是撣族人;撣族為緬甸第二大種族,佔了約九巴仙的人口,他向我們解釋撣族與緬族之間的差異與糾結,完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信念,聽起來就像馬來西亞內的馬來人與華人那樣。
種族差異同樣也在緬甸帶來了非常多糾紛,軍政府時期不斷打壓少數民族,取消其他源流的學校,禁止書面上使用少數種族的語言,所以幾十年來邦與邦之間的衝突不斷。 直到2011年,昂山素季帶領的NLD贏得了大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種族之間的情況有沒有變好還有待觀察,但今天我遇見的這四位小女生讓我看見了緬甸希望中的未來,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也能攜手的未來。
那也不正是馬來西亞人夢寐以求的曙光嗎?
夜幕低垂的烏坪橋,遊客都走光了,船只也消失不見,只有我和少數的人依然呆在橋上,寂靜的氛圍變得好美。
可能我呆得太遲,當想要離開的時候才發現附近不再有德士或三輪車,連Grab都不幫我,我之後用步行的方式走向曼德勒市,幸好走了沒多久就遇見一輛載著中國遊客的德士,司機問我要不要共乘,雖然車費偏高,但沒辦法,我也只好坐了。
回到曼德勒市後,我跟著網上的介紹來到這家餐廳。
店內的招牌菜 - 檸檬蒸蘇梅魚,賣相可能不太好,但味道實在是太棒了!以檸檬和香料調出了讓人很開胃的味道,完美的提升了魚的滋味,很好吃的一道食物。
我差點把盤子都舔了。
好吃魚實在讓我太開胃,因為沒吃午餐,我又貪吃拿了一串蒜米和一串豬肝讓他們幫我燒烤,豬肝燒的剛剛好,有炭火的香氣,卻保持了軟嫩的肉質。
這餐吃了我8000 kyat(馬幣20塊),一個人吃完一條大魚,我實在太豪了。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